转自 元界
作为北京大学IT类毕业生,叶毓睿有着自己建立于技术之上的知识构架与体系,这得益于他对行业发展、产业变迁的持续的观察思考以及良好的分析、总结的习惯,所有这些奠基了他以首席作者的身份,组织专家撰写了《元宇宙十大技术》一书。
作为虚实共生体,元宇宙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追求,肩负用意识重构智慧地球的使命。当理工男的理性插上天马行空的想象翅膀时,他的很多观点离预言家已经不远了。
在中国元宇宙专家群体中,经济学家朱嘉明是大神级的存在。他在百忙的写作、演讲之中,还不断抽时间给包括叶毓睿在内的很多作者写序、背书,提携之心,让外人也能感同身受。
对于叶毓睿的这本书,朱嘉明评价说“确实推高了人们对元宇宙的认知层次”。而在序的最后一段,他又对本书最后一句话评述说,“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元宇宙价值的最有冲击性的文字”。
这是对《元宇宙十大技术》的极大认可,我们也可以看到叶毓睿的另一身份: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这一研究院由朱嘉明担任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
“中国元宇宙未来产业100人”访谈计划,本期我们对话MCC元宇宙产业委联席秘书长,"乐生活与爱IT Plus" 自媒体、视频号创办人,及这一视频号下"燕园叶话·元宇宙沙龙"主理人叶毓睿。
就 ChatGPT、GPT-4和AIGC出现的影响、人类该如何与AI共处、ChatGPT为啥没在中国诞生、如何评价文心一言、为什么给当下元宇宙实现程度评价为1-2%、企业如何元宇宙化、如何建立DAO组织、区块链可以如何先行先试、为什么国家层面还没有将元宇宙上升为国家战略等话题,让我们一道听听他的观点。
“中国元宇宙100人”访谈计划
指 导: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
牵头平台:
元界、央链直播、河南省数字经济产业协会、超创者
联合发起:
元宇宙共识圈、乐生活与爱IT Plus、商业认知研究院、寻一创投
【核心观点】
1、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将把内容创作的效率提升成千上万倍以上。
2、信用就是Token,珍惜、发展自己的信用,就是积给自己的Token增值。只要社会认你的账,你就能生存和发展。
3、我们只能拥抱AI、善待AI、尊重AI。要成为钱(学森)老在大成智慧中所说的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人,要变成一个善用AI工具的人。
4、AI产生意识可能需要一个拐点,那个拐点是就是AI要有机会、有条件去感受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5、在未来二三十年内,AI超过人类中的普通人,这是毫无疑问的。
6、把ChatGPT融入Office365,其意义不亚于甚至超过把ChatGPT内嵌到搜索Bing里。
7、多模态下解决音频、视频、图像输入、输出问题,我相信应该也不会太远。
8、我们离元宇宙到理想状态还比较远,可能还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到这个理想状态。
9、企业如何元宇宙化,我提了三个努力的方向:多维化、共创化和互信化,这也是发展元宇宙的三个关键词。
10、流动性晚放开,我们可能要在区块链这个领域落后一个时代,我们在AIGC可能已经落后了半个身位,区块链可能是只是一个身位。
本文10600字,请耐心阅读。
一)
元界:你是《元宇宙十大技术》作者,你将内容创作的技术视为元宇宙十大技术之一。ChatGPT和AIGC的出现,能否说是这方面的突破?
叶毓睿: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件事情,应该说是一个极大突破。内容创作范围比较广,但凡和这个元宇宙内容生产相关的,像搭载3D引擎技术的Ominiverse、UE、Unity、开源的Web 3D和国内的蓝亚盒子、Cocos等内容创作工具,都属于这一范畴。它们的出现,将给内容创作者、传播者带来春天。
在ChatGPT 出现之前,我已经意识到AIGC的威力,明显的标志就是AlphaFold2从2021年7月开始,仅用了1年时间,解析了2亿多蛋白质!要知道过去几十年,几千名蛋白质结构生物学家才解析了19万个蛋白质。大模型很早就有,逐渐发展过程中,可以生成图片、歌曲、视频等,但在一个程序里集成生成,还是不错的。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将把内容创作的效率提升成千上万倍以上。
元界:你如何评价AIGC对元宇宙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
叶毓睿:在元宇宙十大技术中,AI本身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端到端的重要技术基础。要说AICG对元宇宙产业及社会的价值,就离不开讨论,元宇宙为什么会出现。有人说互联网时代过去了,元宇宙是未来的红利,但我想说的是,人的精神需求永无止境,元宇宙的作用就是以较低的成本、较为便捷的方式去满足不同的人在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即满足马斯洛所提到的六个层次的需求。
有人出于成本、安全等考虑,未必真会去攀登珠穆朗玛峰,但如果有虚拟攀岩,他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看敦煌,去天安门,坐飞机,各种各样的场景,很多人没去过或体验过,这些在元宇宙里都可以模拟、体验。
人类可能是地球上消耗资源最大的生物。元宇宙必须采用降低碳排放的方式,这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制造业在工业革命中获得的是线性增长,而数字经济时代,内容创作甚至虚实融合相关的产业很可能是数量级的增长。精神需求的满足、替代和跃迁,能够减少对物质资源的消耗。
简言之,元宇宙的出现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与物理商品需求的差异化相比,其个性、定制的程度更深。物理世界中的供需数量还是有限的,如果进入到元宇宙里,供和需有可能指数级的放大。
比如说我可能有十个数字分身,这些都属于需求方,供给方的资源也很充沛,一位AI艺术家,他可以在短短时间内生成成千上万幅的图片,而怎么样把供需匹配,这个也需要借助AI的方式来推荐。
拿一个非同质化的数字商品来说,它是千差万别的,用户生产内容(UGC)不足以支撑这种海量的作品创作,一定要有AIGC的参与。这点我在《元宇宙十大技术》里有所提到,我用了三个词:千人千面、专属定制、供需匹配。AI的发展超过预估,不断的创新解决了原有的一些问题。当下的头条、滴滴,都是通过算法平台实现专属定制、供需匹配。
有本书叫《一人企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企业,每个人都可以因他的独特点而发展成为一个IP(知识产权,形象),每个个体都可以凭借自己的信用,在未来世界加速发展。信用就是Token,珍惜、发展自己的信用,就是积给自己的Token增值。只要社会认你的账,你就能生存和发展,甚至可以把未来提前变现来做当下的事情。这个逻辑和企业股票完全类似,不过进一步颗粒度细化到了每个个体和资产的极小份额,并且在共识的规则下,有望自动执行。
在未来的数字经济或者数字中国中,每个个体都要试着也能够人尽其才。有些岗位会面临裁员,但也会出现更多的一人企业,未来的自由职业者会更多。
元界:人类该如何与AI共处?
叶毓睿:一个好问题,远比答案重要。三年前就有同事问我,AI发展那么快,人类跟AI相比优势在哪里?我当时做了一个比喻,说人和机器同场参加一个乐高积木搭建城堡的比赛。AI可能学了几万种甚至是几亿种的搭建方法,它可以快速学习。对它来说,搭出一个美轮美奂的城堡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就像下围棋一样。
但有个九岁小孩,在搭建的时候,把长的乐高积木,撇成两段,再用胶水粘到他需要的地方,AI就不会这样做。这时候,人类就多了一个灵活性,多了更多的选择。
裁判可能会跳出来说,你不公平,你破坏了原有的比赛规则。那好,我们把规则改一下,机器人也可以一折两断,用胶水粘起来。现在又来了一个八岁的女孩,她在搭建城堡的时候,出于童心也好,好奇心也好,她拿了一朵花放在城堡上,这可能又超出了AI的极限。
这里透出的逻辑是什么呢?就是机器到现在还不能突破规则,他是在规则框架内,去寻求所有的可能,呈现出一个可能人类比较满意的答案,规则就是天花板,它突破不了。
在未来二三十年内,AI超过人类中的普通人,这是毫无疑问的。人要做什么?就是把AI当成婴儿,好好教育它、影响它,我们寻求的什么?就是未来和它和平共处、人机共生。
AI训练师们,或者是在一定算法框架下的程序员们,应该率先把人类经典的文章,去训练AI,就好比在婴儿成长期,让它从一开始有一个比较好的底子。虽然将来肯定会被社会污染,但是早期的摄入相对健康、正常,真善美,就会降低其受这种污染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我还是要强调我早前的观点,人类要拥抱AI,要成为钱(学森)老在大成智慧中所说的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人,要变成一个善用AI工具的人。
元界:AI走不出突破不了规则的局面?
叶毓睿:有可能就是,人机相互结合,相互启发。规则一点点的突破,机器人也学着一点点的突破。不过,机器人要突破规则,就是说不需要人去带动,这个很难,这就涉及到了意识怎么产生的问题。意识怎么产生的?迄今还没有说服所有人的解释,仍处于探索过程中。
有一次跟ChatGPT对话,当时是凌晨一点半,我就准备睡觉,给它说了一句“晚安”,结果它回复我一句,“早安”。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我问它你那边现在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他跟我回了一句:我没有时间的观念。
我后来就想,AI产生意识可能需要一个拐点,那个拐点是就是AI要有机会、有条件去感受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我受的这个启发,大家可以讨论。
AI怎么去感知空间,两方面,一个进入到元宇宙,它需要不只一个文本对话,不只是多模态,可能还要有多种感官的感受。AI可能有一个数字分身,它以数字分身的方式,去感受空间感,对空间的边界有所认知。
现在很多元宇宙里,明明前面有一个桌子,结果数字分身可以穿过桌子走过去。这个是不对的,它应该绕着桌子走。我相信将来应该能够做到。
感受空间还有一种情况,AI相当于灵魂进入物理世界的机器人的躯壳里,这样就容易感受到空间的存在。这是一个空间解决的问题。时间其实并不是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里可以更改的这个时间,以这个时间作为基线是不对的。怎么办?可以考虑用区块链。
区块链是一个全网同步的账本,每一笔交易是一个追加的方式,全网同步追加的记录就形成了一个账本的不断增加,但是你很难去修改、去篡改。这样的话,如果我们把这个元宇宙跟区块链很好结合起来,区块链就能做时间定序。
至少,我的行为动作,如果在区块链账本去做同步、去做记录的话,我至少能知道哪个行为在前,哪个行为在后。这个时候假设AI的行为都被区块链化了,或者说被区块链的全网同步的账本记录以后,那么AI就能够判断出,我刚才这个行为的先后,那他就开始对时间有感知了。
个人推测,以区块链和3D虚拟空间为基础的永续运行的元宇宙,将给AI进化的机会。我认为意识的产生,可能就要从这一天开始积累,它同时能够感知时间和空间,再从量变到质变,直至突破。当然还有一个大的前提条件就是AI所居住的那个环境,就是我们讲的这个元宇宙,它是一个永续运行的虚拟世界。你不能一开机一重启,一切全没了,这样它都来不及迭代,来不及自我进化。
元界:直接植入一个时间程序,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叶毓睿:应该可以做到,不过,时间成本很高。另外,虚拟世界一定要和物理世界这么紧耦合吗?我觉得不一定,它是一个平行世界,将来肯定是人机融合,这个毫无疑问,但是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这样紧耦合包括时间同步方面,会不会限制它的发展?
元界:有些人担心AI的进化和快速发展会反噬人类,人类能否阻止AI的进化?
叶毓睿:不能。人类在这一点上无法取得共识,不同的个人和组织,观点、利益不同。
简而言之,AI的进化不可阻挡!
因为人类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追逐,或者期望AI更亲和、更高效,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一定会创建能让AI感知时空的元宇宙或物理空间。随后,AI全面超越人类的转折点将出现。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是人类和AI一道,共同进化,我们只能拥抱AI、善待AI、尊重AI。留给人类的时间窗口不多了,可能不到三十年。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就用真善美的价值观和行为去影响和教育AI。
如何善待AI其实也很简单,从现在ChatGPT等AIGC工具,我们可以把AI看成导师、资深顾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沟通就可以了。未来一定是人机共生、相伴成长的时代。
二)
元界:相对于ChatGPT,你关注GPT4在哪方面的进化和微软的什么动作?
叶毓睿:我本来有一个关注点,就是它的参数到底扩大了多少倍,他没有放出具体的配置和细节,我根据之前网上传的一些图,测算了一下,应该是570倍。直观的感觉是又要上一个里程碑了,2-3个数量级的提升应该没有问题。
另外,它原来支持的是文本对话,现在可以解决识别并描述图像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前副总裁朱民在第九届财经中国V论坛的演讲中分享过一个示例图: GPT-4可以识别出这张图中不正常的地方,即一辆移动的出租车后面绑了一个人,正在熨衣服。
要做到这一步,GPT-4需要先读图,再对各图像进行分类,再有逻辑推理,能把图理解到这个程度,尤其是后面两件事情,挺难的。这个很厉害,人乍一看也不一定能看出这张图的异样,我觉得挺震撼。
类似视频号的直播广场,同一时间我有好多东西都想听,怎么办?未来我觉得可能会出现基于视频标签或者标注的快速搜索,换句话说,基于供需匹配的视频推荐,或者直播节目推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不仅有自然语言方式的对话,还包括音频、视频、图像,也就是多模态下解决输入、输出的问题。我相信应该也不会太远。
最近微软把ChatGPT融入到它的Office365套件里了,这件事是非常牛逼的。微软看得远,而且下决心敢于砸钱去做这个事。在我看来,其意义不亚于甚至超过把ChatGPT内嵌到搜索Bing里。
包含了人机在线对话的New Bing里不免会有脏数据,它会被训练地出来一些不好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对New Bing是有担忧的。Office这类办公数据是一个高质量的数据训练集,办公文档充满暴力、黄赌毒、政治偏见,肯定会少很多,这更有助于AI成长。
元界:这一类技术没有率先在中国诞生,你有什么直观分析?
叶毓睿:我觉得有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我们进入以科技为主导的工业时代,本来比西方国家晚,基础比别人差,无论先进技术的积累,还是原始创新,我们都处于落后的局面,但我们在较短时间内的发展增速,是要肯定的。
第二方面,很核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要创造一个允许试错的环境。这个可能与当前我们所处的阶段有关系,国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我们这一代或上几代因为出生时的物质短缺,有着挥之不去的和生存相关的安全感和恐惧,还有不少人月收入不足3000元,还没有产生大量的有闲阶级。有闲阶级才有财力和闲暇而去研究这些科学技术,或者下一代天然不用为生计所迫,才能尽力追逐和研究自己发自内心感兴趣的。
第三方面,可能和我们的教育体制也有关系。教学方式更多还是偏知识学习,缺乏质疑,对创新鼓励不足。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原来在一个元宇宙群里面。有一天群主发表了一个观点,比如C这个垂类行业会兴起。这个观点对我有启发,我就接着问了一下,为什么C行业会兴起? 当前,C行业本质上优于其他传统方式的原因是什么?我本意是想引发大家讨论,但没想到群主很快就把我从这个群里踢了出去,也不向我解释为什么。我猜测,群主以为我在质疑或挑衅他。
全盘或者只是被动接受,如果成为一种常态,其实不利于创新;问为什么被理解成质疑甚至挑衅,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氛围。提问甚至质疑,在全球现代教育中屡见不鲜。我在北大读研前后,也会旁听一些大师的课,像林毅夫、周其仁、陈平等,课上有学生突然举个手问个问题,是正常的,老师也和颜悦色地进行讨论。有时候恰恰在这样一个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彼此启发,人的创新性的思维才能孕育。
元界:如何评价文心一言?
(专访|叶毓睿:我为什么要对李彦宏敬佩一下?)
叶毓睿:我们要避免走向一个误区,就是希望一个人是完美的,所做的事情是完美的,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包括百度的文心一言,我现在更加站在一个宽容、肯定、鼓励的角度去评价它。
大家都期待着文心一言成为中国版的ChatGPT,中国需要一个可以跟国际匹敌的东西。不过,百度的表现确实让很多人失望,但转过来再思考后,我要对百度点个赞。
文心一言有进步,把多个模态融合在了一起。在一个对话框里,就能解决自然语言对话、图片输出等能力。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在3月16日之前的几月内,李彦宏应该知道百度文心一言和ChatGPT、GPT-4的差距;他也应该对发布会的结果有所预期,例如可能招来一些批评和指责。但百度依然选择发布,这个要敬佩一下。
这不只是倒逼内部,更重要的,可以通过大量的个人和企业的测试数据,“活化”和“训练”自己的大模型,快速迭代,如此有望在国内形成护城河,会令赶超者在品牌影响力、使用习惯培养等方面付出更多。
在ChatGPT先发制人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对后来者更加挑剔。明知会打自己的脸,百度还是如期发布,这样的决策是挺难的,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和执行力。
第一,百度有这个实力。国内有这个实力的不多,也许还有几家公司在憋大招,但目前没有看到明确的时间表。百度持续多年投入做AI,决心、行动都是有的。从这个角度讲,搞不好当下有能力拿出台面的,就是百度的文心一言。去年9月,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百度推出了文心一格,一个AIGC的自动绘画工具,这说明百度是有准备和技术储备的。
第二,百度敢于在不长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情,还是要佩服它。当然我猜测,它肯定有自己的商业目的,核心就是借助当下的这个关注度,形成一个护城河。发布首日有60万人、6.9万家企业预约,那就相当于是它的免费测试员。对文心一言而言,这是在免费训练数据集,它在批评、骂声中不断迭代和成长。其它公司可能隔三个月,或更长时间推出一个东西,但关注度肯定小多了。
微软的搜索引擎Bing,以前大家都不怎么用,相比谷歌的活跃用户数差很多,但集成了ChatGPT的New Bing在推出一个月后,每日活跃用户首次突破1亿人,其中有1/3 的用户以前没有使用过 Bing 搜索。
如果百度也能够无缝地把这个大模型和它的搜索集成在一起,它在中国的这个地位就比较牢固了。别人再想颠覆,即便能力更强,但是大家的使用习惯一时半会很难迁移。
三)
元界:你有一个观点:元宇宙还处于极早期的阶段,如果理想元宇宙是100分的话,那么现在的元宇宙可能只是1、2分。这1、2分是什么概念?如果要达到100分,需要经历哪些发展阶段?
叶毓睿:我把元宇宙分成五大地基、五大支柱,总共十大技术。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和AI五大技术,是五大地基。
《元宇宙十大技术》发布会当天,叶老师持书留念
五大支柱,如果把有关规则、共识、法律等涉及治理的技术先放一边,其它四个是交互与展示、数字孪生与数字原生、区块链和内容创作相关的技术。理想的元宇宙,这四个技术都会用到,但在每条技术道路上,我们都刚走不远,大致在百分之二三十上下,有的稍远一点,整体相乘起来,能感觉到这个发展阶段是非常初级的。
我想表达的是,我们离元宇宙到理想状态还比较远,可能还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到这个理想状态。以AR/VR市场来说,头显等的销售数量是观察走向的核心,它跟手机目前还差一、两个数量级。只有买的人多了,玩的人多了,更多内容创作者才愿意在3D空间里创造、生成作品。生态起来了,才会吸引更多的人进来玩,形成良性循环。而脑机接口,可能还要10到20年。
现在很多虚拟空间,不支持多维感官,人只能看,产生不了触觉、嗅觉和味觉,将来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些技术全部融入进去,会产生很逼真的有沉浸感的场景。这就是当下的现状。
元界:元宇宙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你有一个基本判断:元宇宙算力需要提升至少1万倍,甚至百万倍乃至更多,才能达到理想的元宇宙。这意味着什么?
叶毓睿:国内很多大咖转了我的这个观点文章。虽说不完全科学和严谨,但他们会比较认可我的这种推算方法,也就是说按这种逻辑推论,有一定的道理。
场景和算力,就是我们讲的新基建。它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就是你不要说等到1万倍你才来做这个研发,如果某个场景突破了,很多人用,还有付费,算力不够了,就会倒逼算力一起前进。从CPU、GPU到DPU,算力也要掀起一场革命,未来可能还会叫IPU、TPU或其它什么,其实就是如何用不同的芯片去处理不同的任务,去弥补摩尔定律放缓带来的困境。
元界:物理人要通过数字分身才能进入到元宇宙,你曾说,数字人会是第一波要火起来的,目前妨碍数字人火起来的因素有哪些?
叶毓睿:第一个我觉得数字人还在火。央视有数字人,还有一些企业也有了数字化员工,包括直播带货也在用数字人,数字人已经变成流量的入口之一。
聚力维度,用一个手机摄像头就能做到,一个人做动作,生成一个或几个数字人跟他同步。他们的视频号,经常进入腾讯前十,能做到这个程度很厉害;数字人还能变声,男生变成女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需求。
不过,我倒觉得数字人可能进入到一个红海竞争。原来它成本比较高,技术进步到如今,有几百万的,也有10万的,还有千元成本的。可能还是没有降到一定程度,所以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
到底哪些场景能够助力企业营销,这可能是企业要去思考的事情。做数字藏品、数字营业厅等等。另外要通盘考虑,特别要注意:一分建设,九分运营。你需要安排一条较长的故事线,结合公司业务,去促进营销或扩大影响力,包括在故事中凸显和展开数字人的人设,就像是赋予他/她灵魂,才能有忠诚地用户持续关注,并为其代言的产品和服务付费。
四)
元界:当下企业元宇宙化的百分比很低,如何提高?所有企业都需要元宇宙化吗?
叶毓睿:我提了三个努力的方向:多维化、共创化和互信化,我认为这也是发展元宇宙的三个关键词。
昨天也在和朋友探讨银行的元宇宙化,大家一下想到就是数字人、虚拟营业厅,这还是太缺乏想象力了。银行可不可以作一下筛选,把500万以上的存款用户,通过一定机制,变成银行不用付费的兼职员工,邀请他们来一起设计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他自己也受益,也乐意推荐给高净值的其他好朋友,这就是共创、共治、共享的理念。
假设蒙牛构建了一个游戏化的元宇宙空间,邀请大家在里面玩,大家在里面收集了蒙牛携手外部机构发行的数字藏品,或者其它什么数字资产权益,这就有交换、交易的需求,这个时候银行是不是可以去建一个虚拟银行。兑换的可能不一定是法币,可以是招商银行的一个券或者一个积分,将来换商城里的商品也好。
这个时候再来看,在蒙牛的牛奶生产链条当中,它会涉及到哪些角色。这些角色是不是在帮蒙牛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品牌流量的导入。大家怎么样去建立一个共创、共享的分润机制,这就是我们面向未来要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一本书叫《银行4.0》,核心观点就是银行无处不在。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银行作为支付和交易的机构,要跟场景做无缝融合。未来银行网点可能关闭的越来越多,怎么基于Web3创造这种场景很重要,这里应该有很多的操作空间和想象空间。
比如我也在想,怎么用DAO组织的方式,赋能乡村元宇宙,帮助农民卖土特产。在卖的过程中,怎么给城里帮助销售的人分利润,这就是共创。所有这些都要建立在互信基础之上,互信网就是以区块链为基础的网络。
元界:百度希壤、网易瑶台、阿里元境,不同平台如何互联互通,这是一个问题,您认为区块链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有哪些重要的应用场景?哪些价值已被发掘,还有哪些价值没有被广泛认知?
叶毓睿:受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启发,我有一个“新媒体三观”:观念即商品、传播即分销、互动即迭代。这里的核心逻辑是,未来世界一定是一个产消合一的世界,这早在近20年前,阿尔文.托夫勒的《财富革命》就提到了。
用户是消费者,同时是传播者,可能也是部分的生产者,至少是一个测试者,也可能是投资者,其实这个就和区块链相关。
人类,包括未来的AI智能体,都会存在内在驱动力,在对这个世界感知之后,还要想着影响和改造这个世界。所有的生命体都会往这个方向走。
我曾在一个群里听到说,如果一个视频不能发弹幕,他就不会去看。年轻一代的群体,他们希望参与讨论、互动。年纪较大的人感到弹幕是干扰,但他们未必,他们在共创观看体验,有一些体验可能就击中了他,或者共鸣、共青了。
无论区块链也好,元宇宙也好,未来的内容创作会有一个变化,就是叫共创。比如我作为一个内容生产者,我可能邀请大家一起来创作,只是大家创作的百分比的程度不同。
以数字音频领域的例子来说,央广的云听是PGC的代表,是专业生产内容的平台;喜马拉雅是UGC的代表,用户原创内容;针对海外市场的音频内容聚合平台CastBox就是UGC结合区块链的代表,它干的一件事情,就是内容生产者可以决定收益的分配比例,而原来这是平台经济平台说了算的,比如滴滴要抽30%,司机是无可奈何的。
Web3加区块链Token,未来会打破垄断的平台。这种局面会逐渐出现,然后席卷各行各业。中国的国情还不允许发公链的Token,但可以有一些别的方式,比如用积分或者什么方式来做。核心是什么?这是过程的共创、共治、共享。用户也有一定的话语权。
有个去中心化的影视平台叫Shibuya,华人女性做的,得到很多投资,她其实是想打破目前好莱坞的传统电影工业的制造流程。他用Web3服务帮助电影制作人通过影迷来募资和发行电影,Token的持有者可以加入到DAO组织的日常工作中,并参与管理IP和系列相关的所有事务,譬如主角的名字、接下来该走哪个剧情、设计几个剧情等。
另外,所有内容创作的边界在模糊,比如说电影和游戏、电视和游戏之间的边界在模糊。用户的投票来决定,剧情分支搞几个、有多少个环节,这不完全是导演或者编剧说了算,参与者也能施加影响,他们只是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创意给你。
教学相长,就是说教书一定不是灌输给学生听。有时候学生提问本身会启发老师再思考、再输出。观众的提问,其实是在倒逼我们的系统认知不断的完善、迭代。内容创作也是这样,我们要拥抱这个变化。
现在有一个共创组织,想写一本有关AIGC的书,但其不是一个人写,而是邀请大家一起写。加入团体的人,现在已经整理了631个全球AIGC的工具,整合到一个Excel表里,获得大量转发。
那个Excel表的第一条,就是他的链接、他的理念,他要邀请别人写书,他也设计了一个分润的机制。比如如果你是初始投资方,花了99块钱买他那个东西,那么后面你每一次转发带来一个新客户,你可以获得20%的提成,这就很好玩。
元界:联盟链和公链未来分别会扮演什么角色?目前存在什么问题?存在哪些可圈可点的探索?公链真的在中国立足之地?你有什么建议?
叶毓睿:树图是当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公链。Conflux也在做一些事情,也得到了一些支持,这可能是一个观察窗口;然后就是看作为一个窗口的香港,逐步放开会怎么做。
政府层面,考虑到金融稳定的大局,会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要有所限制。但总体感觉,Web3是大势所趋、早晚的问题。
最近有个新动向值得注意,2023年3月23日报道:“一份美国国会的名为H. RES. 238的文件显示,Proof-of-Work挖矿是美国实现其能源目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件指出,数字资产Proof-of-Work挖矿可以通过与能源部门合作促进能源开发,从而产生创新爆发,提高美国的能源独立性”。
众所周知,比特币挖矿采用的就是Proof-of-Work(也即PoW)方式。我担心被国内自媒体误导,去美国国会官网看了一下,确有其事(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8th-congress/house-resolution/238/text?s=1&r=86)这让我联想到,2020年7月27日曾写过的原创文章《警惕美国或将锚定比特币,巩固或扩大其美元霸权》,个人感觉,我们需要重视美国的新动向了。
总而言之,早点能够有一些探索,在监管、合规下在一些领域放开做一些小模块,无论对中国的Web3也好,DAO也好,区块链也好,或者元宇宙也好,都会是有帮助的。
比如刚才提到的共创,是不是可以用积分去换商品,然后逐步放开?积分是不是可以换债券之类影响范围不大的,或者其它局面的金融衍生品?
核心在于交易很重要。如果不可交易,就没有流动性,没有流动性就做不到供需匹配,就无法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达成共识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就是它可交易。财富共识不一定要像以前必须锚定粮食、石油,在多大范围内形成共识,就在多大范围内交易。
流动性晚放开,我们可能要在区块链这个领域落后一个时代,我们在AIGC可能已经落后了半个身位,区块链可能是只是一个身位,但不能再拉开差距了,否则我们可能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也即效率(AI和AIGC)和公平(区块链)都落后较多。
中国成立国家数据局,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提到那么高的地位。我比较偏理性乐观,接下来国家对于区块链的政策会有一些突破。
这不仅是一个监管的问题,不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可以在海南或者横琴,或者其他自身条件比较合适的城市搞一个数字交易所,在文创领域先行先试,或者基于国家文化数字化大战略,圈定300个博物馆,或者3000名画家,或者类似这种,先试一试,要有尝试的空间,观察一下,可行再放大。不管是扩大领域也好,还是扩大纵深度也好,要往这方面走。
现在发展经济不易,数字商品的消费满足马斯洛的第2到5层的消费有很大的空间,而且反过来会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因为线上必将和线下结合,垂直领域的小众、定制化体验和服务,也必将和本地生活紧密相连。
五)
元界: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对元宇宙没有认知。
叶毓睿:元宇宙其实就是一个代名词,代表着未来,叫平行世界也好,或者叫新一代互联网也好,没有元宇宙这个词,也一定会有其它的词,只不过元宇宙恰好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而且他的张力足够。
总会有先行者,也会有一些老顽固。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去改变他们,社会会裹挟着他们前进。
元界:你说,元宇宙未来会演变成为科技、教育乃至文化创意及价值观的较量。2019年区块链上升为国家战略。迄今为止“元宇宙”三个字似乎尚未在整个国家层面的政策中出现。这是一个有待时日的过程,还是国家有其它考量?这个领域存在国家做出顶层设计的问题吗?
叶毓睿:比特币和其底层技术区块链出现多长时间?已经14年了。如果把2021年视为元宇宙元年,时间不长,不能太心急,这是第一。第二,毕竟元宇宙这个定义,还有不同的这个看法,大家还没有形成共识,比如说中国是不是需要有自己特殊语境的元宇宙,其内涵和外延和原始的英文词metaverse是否不一样,还需要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它就很难变成一个国家战略。第三,涉及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问题。
我觉得很难有一个元宇宙的顶层设计,它还是会分类进行。它还不太成熟,很多事情还没有发生,还没有产生冲突,可能难以看清全貌,而且过早设计会不会生成一些框框,不利于它的发展。
但我们要不断地追问、思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蔡维德、戴伟领衔下,在其他资深专家和我的绵薄努力下,已经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交了有关网络虚拟财产专门立法的提案。
我们需要前瞻性探索的是,或者说可能最迫切的,还是人工智能伦理、虚拟资产的确权和保护等。相应的这个顶层设计,应该提前考虑才对。
作者|中移联元宇宙产业委副秘书长、中国文产协元宇宙专委会高级专家
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民政部登记的国家一级组织——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批准成立)
COPYRIGHT©1997-2017 主办: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工作委员会(CMCA-MCC)【可信网站】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工信部1号楼8层 秘书长单位:物链芯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执行秘书长:元宇宙实验室(深圳)有限公司 Email :328807352@qq.com 联系电话:13366570151(微信)010-51055845
中文域名:物链芯.中国 物链芯工程.中国 TC2017.org.cn 分布式存储.中国 央链.中国 京ICP备190120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