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于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审议通过,勾勒出“十五五”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清晰路径。
“十五五”时期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这一重大判断,立刻引发了全社会广泛关注。
“承前启后”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标志发展维度升级的战略判断。从“十四五”的“坚实基础”到“十五五”的“全面发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进入一个节奏更快、要求更高、内涵更丰富的崭新阶段。

01
历史坐标: “承前启后”的时空意蕴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深刻论述,为我们理解“十五五”的历史方位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一五”到“十五五”,一个个五年规划串联起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实践。如今,我们离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10年时间。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总量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台阶,预计将于2025年底达到140万亿元左右。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10名,成为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些成绩,是在世纪疫情严重冲击下实现的,是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下赢得的。
“十五五”时期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将直接关系到2035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02
科技维度:从重点突破到系统引领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支撑。“十五五”时期,科技领域的“承前启后”体现在角色和使命的深刻转变上。
“承前”看,我国科技实力已跃上新台阶。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排名世界第一。
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这正是“启后”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中全会《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从四个维度构建了完整的创新链条。
全会指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实现技术供给,形成创新的源头动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将技术供给转化为产业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提供人才与机制保障,为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奠定基础。
而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则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依托载体和技术赋能。
03
产业维度:从规模扩张到内涵重塑
“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的这句话,道出了“十五五”时期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建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
“固本升级” 是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80%左右。
未来5年,仅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就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
“创新育新” 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18%。
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工信部召开干部大会传达四中全会精神时强调,要“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纵深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04
文化维度:从辅助配套到核心动能
“十五五”规划的一个深刻变化,是将文化置于与科技、产业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
四中全会不仅关注物质文明建设,也同样关注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重要文章中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
“十五五”时期,推动文化、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就在于畅通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产业与科技创新高效衔接、科技创新助力文化繁荣的循环。
构建形成 “文化赋能—科技驱动—产业升级” 的生态,实现三者共生共荣、互促共进。
具体路径上,要注重“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双向互动。
推动“产业文化化”就是加速文化向产业的渗透和赋能,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深化设计创新,推动品牌标准建设。
而推动“文化产业化”则是加速文化从资源向产业的转化,运用新科技具象化呈现文化意义、传播文化价值。
05
三维融合:系统性思维重塑发展格局
“十五五”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打破科技、产业、文化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推动三者深度融合、相互赋能。
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二维系统中,文化的加入为科技、产业带来“软件”的全面升级,最终形成三维立体架构,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立体架构中,文化、科技和产业三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筑起一个彼此交融、动态互促的过程。
科技与产业相辅相成,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带来价值实现。
文化则通过科技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分别从价值理念、道德素养、精神信仰等方面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价值指引、人才支撑和创造活力。
文化与科技、产品、服务的交融,能够带动产业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文化产品的创新性供给。
“十五五”时期,随着兼具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的文化产业迎来大发展,文化与科技、产业融合能够有效助力科技和产业服务人的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
极大地提升民众的文化消费体验。
地下管网建设改造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传统产业升级将释放10万亿元市场空间;新兴产业未来十年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这些数字勾勒出“十五五”的广阔前景。
但“十五五”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四中全会描绘的蓝图中,科技、产业、文化不再是各自独立的发展线条,而是相互交织、彼此赋能的有机整体。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航船破浪前行的三大支点,正托举着我们驶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辉彼岸。
(完)本文转载自元宇宙与人工智能三十人论坛,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隶属中央社会部党建主管、工业和信息化部业务指导、民政部法定登记的国家一级组织—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批准成立)
COPYRIGHT©1997-2017 主办: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产业工作委员会(CMCA-MCC)【可信网站】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工信部1号楼8层 秘书长单位:物链芯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执行秘书长:央链实验室(深圳)有限公司 Email :328807352@qq.com 联系电话:13366570151(微信)010-51055845
中文域名:物链芯.中国 物链芯工程.中国 TC2017.org.cn 分布式存储.中国 央链.中国 京ICP备1901204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