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元宇宙、区块链还是WEB3.0,本质其实都是讲同一件事,就是人类社会在数字时代里的一个去中心化趋势。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中心化”可以解释为追求效率,而“去中心化”则可以理解为追求公平。这两者没有所谓的好和坏,只有特定场景、特定需求下的适用与不那么适用,如此而已。它们之间也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彼此互补。
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去中心化”是直接把人与人相互通联,“中心化”是经由特定中介将人与人联系起来。
以互联网为例。过去表达和传播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是集中在特定的人、特定的机构手里;但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我们被赋予了原来没有的权力,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对外表达自己的意见。从互联网1.0迭代到2.0、3.0,实际上就是去中心化的层层加深,提升每个人的互联程度及自由度。
走进互联网3.0时代,当个人数据成了个人资产,从社会秩序上,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些资产?如果一个人违法乱纪,如何合理地对其数字资产进行剥夺、没收或销毁?在这里头,我们需要一套完备的治理体系。
要构建这套可靠的新规、新制,尤其是金融体系、经济模式,就需要用到区块链技术。区块链相当于信任的机器,用一套数学算法,让两个陌生人摆脱中介,完成一笔金融或商品交易。
艺术家卖“破画”、宝马造“仿车”、耐克制“假鞋”,在元宇宙里,区块链找到了自己终极的应用场景。
元宇宙最后究竟会长成什么样,其实有一个分歧:有人说,它是一个更辽阔、更虚拟的下一代互联网,而它本质依然中心化。但我相信,它必然会是在区块链技术下,成长为一个去中心化的数字世界。
肖风,万向区块链公司董事长、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
最近有一个概念特别火,就是元宇宙。特别是在Facebook改名为Meta后,平地一声雷,又掀起了一波浪潮。今天,我也特别高兴跟大家一起探讨这个新课题、新趋势。
除了元宇宙,前段时间还有另两个概念的讨论度也很高,就是区块链、WEB3.0。
这三个东西,本质其实都是讲同一件事,就是人类社会在数字时代里的一个去中心化趋势。只不过它们各站在了一个不同的角度来切入——WEB1.0、2.0、3.0讲的是新网络,区块链说的更多是新金融,而元宇宙描绘的是一个新世界。
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
既然这些事物都离不开“去中心化”,那么在往下聊之前,首先要打开我们固有的认知,好好了解“去中心化”——在我过去八年的分享经验里,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往往会心生抗拒,妨碍对很多新生事物的理解。
效率与公平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中心化”可以解释为追求效率,而“去中心化”则可以理解为追求公平。追求效率和追求公平,也是经济学里一个永恒的命题——实际上过去100年,全球经济无非就是在两者之间周期性摆荡。
我们可以看到,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同步进入了一个追求公平的阶段。因为这一波危机实际上是集中反映了:当人类社会追逐发展、追求效率时,很可能会造成各种不公平以及原则底线的沦丧。
再往前推,在1980年前后的两三年时间,世界各地都在积极进行变革,各个国家都在追求效率。因为在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全球经济因一度过于追求公平,渐渐失去了活力。
追求效率,必然是中心化的;而追求公平,又得一定程度地去中心化。
比如双11,每秒可能有50万笔交易需要确认,这时候不可能用去中心化的方式,通过1万个人的参与去共同记录每一笔交易。这不现实。最快的方法是由一个人/机构来统一记账。
但在经济领域,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这么高的效率,如果希望更多的去体现公平,就可以往去中心化靠。区块链也就应运而生,让更多人参与,每一笔交易经过全网所有节点共同来确认。
这两者没有所谓的好和坏,只有特定场景、特定需求下的适用与不那么适用,如此而已。它们之间也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彼此互补。
自由与稳定
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去中心化”是直接把人与人相互通联,“中心化”是经由特定中介将人与人联系起来。
以互联网为例。过去表达和传播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是集中在特定的人、特定的机构手里;但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我们被赋予了原来没有的权力,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对外表达自己的意见。从互联网1.0迭代到2.0、3.0,实际上就是去中心化的递进加深,提升每个人的互联程度及自由度。
当然,现在的互联网平台也曝露了它不够去中心化的地方,比如出现了一些垄断行为,霸占、私用各种数据;有些人戏称:互联网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但这也是一个正常进程,它还会一直往下迭代,后面我们会接着说到。
当然,这样的互联网也有一些社会规则对它施加约束,比如关键字搜索、删帖等等。这是一定需要的,现实中,任何一个世界都不是化外之境,它一定会有社会治理、法律道德的约束在里边。但即使如此,有了互联网,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度、可见度总归是比没有的时候要高很多。
目前为止,在中国,去中心化与中心化之间还有一些需要磨合、糅合的冲突,因为我们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体制,怎样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治理规则,还需要一段路。毕竟现在很多去中性化的元素还处于禁止阶段,无法开放给社会认真、严肃地探讨。美国国会过去一年有很多听证会,把各方面相关人士请来一起研讨,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也很有必要的开始。
总的来说,对于变化我们不要盲目抗拒,而是要去理解。不管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或反之,它是不同地区、不同历史节点下的人类社会的一个自然演化——而现在各种的发展路径都指向着去中心化。
一旦认识和了解了“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之间的关系和纠缠,我们就可以带着更开放的视野,真正去了解WEB3.0、区块链、元宇宙等更多概念和现象。
新网络
自古以来,网络就是活力的源泉。
因为网络把人与人、地方与地方联通。俗语说流水不腐,有了流通性,原来的一滩死水就能给整活了。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经济增长,网络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
不过说到网络,很多时候我们联想到的只是互联网,但网络其实不仅是互联网。
这个网络最初主要是实体物资的运输网络;后来慢慢加入了电话、无线电等的通讯网络,再结合计算机、阿帕网(ARPA),上世纪60年代一个信息网络诞生了,就是互联网。
从互联网1.0开始,大量的信息不断累积,特别是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每个印记,到了互联网2.0都成了个人数据——而这些数据是有巨大内在价值的。比如直播带货,顶流的带货主累积的几千万粉丝数据,一定程度上估个10亿都不算过分。
所以当信息网络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开始思考怎么把这些信息与数据价值化、资产化。这时候自然出现了一张价值网络,把各种资产、身份数字化,一起连接在了一张数字网络上。
这么一来,数字化迁徙的浪潮就开始了。其中我把它分成三个阶段/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数字孪生。把现实世界的东西搬进数字世界里,这个数字世界中有一个对应的镜像。这个概念这些年来已经讨论得很多了。
但浪潮并不止于数字孪生,数字世界里的东西未必需要和现实世界有对应的关系。那么第二个层次就是数字原生,在数字世界里无中生有地制造出各种资产、商品、服务、身份等。
接下来,当数字世界里原生的东西足够强盛,它势必会反过来影响现实世界,所以第三层是虚实相生。
随着这三层次的数字化迁徙,我们打开了一个数字虚拟空间。
但这里面也存在一个问题:互联网2.0时期,我们在各类社交媒体和公众平台账号累积的数据,所有权都不是自己的。这些数据资产终归是掌握在特定的局域或人手里,可以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走进互联网3.0时代,当个人数据成了个人资产,从社会秩序上,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些资产?如果一个人违法乱纪,如何合理地对其数字资产进行剥夺、没收或销毁?在这里头,我们需要一套完备的治理体系。
实际上,主流国家都在往个人数据安全保护的路上走。一方面限制互联网平台对数据的使用,另一方面协助用户将数据确认为自身的资产,包括所有权、携带权、遗忘权、使用权等等。
在现实世界里,人们经过几千年的群居发展出了一整套规则,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世故。同样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迁移到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世界里,为了合理的生存、生产,我们也得建立一套新的规则。
从WEB1.0到WEB3.0,这是人类社会的网络一代一代不断发展的形态——如果我们能把社会底层的变化给看明白,再看上面的应用层也就一通百通。
新金融
要构建这套可靠的新规、新制,尤其是金融体系、经济模式,就需要用到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相当于信任的机器,用一套数学算法,让两个陌生人摆脱中介,完成一笔金融或商品交易。在虚无缥缈的数字世界里,对各种事物进行确权和证明尤为重要。
区块链和以往的互联网存在一个关键的区别,就是全局性VS局域性。没有一个互联网不是局域网,因为这些互联网内容的提供商是有国别区分的。今天有一个国家要是看不开、把端口封了,这个国家的互联网一分钟就和世界告别。但区块链跟所有主权国家都没有关系,它天生就是一张超时空、超主权、全球统一的网络。
现在通过区块链,规则逐渐建立了起来,产生了一个新的数字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与商品市场。
任何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包括数字经济体,都不能没有货币。数字货币市场以加密货币为主,大致分三类:
一类则是原生数字货币,即这个系统里无中生有出来的货币。
只要市场认可,它就具备货币的意义。各国央行只能决定自己国家的主权法币,没有力量去左右/判定其他货币是不是货币。当然,一些国家可以对它进行禁止,但对于一个全球性的系统来说,很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类是主权数字货币,像数字人民币,或将来美联储可能发行的数字美元。
第三类是机构数字货币,也称为稳定币,是由某一个商业机构发出来的。现在世界上99.99%的机构数字货币都是以美元作为储备而发出来的,比如USDT、USDC。
目前为止,原生数字货币和机构数字货币已经很成熟了。
但数字货币之所以被发明出来,并不是为了干我们现在货币干的事,如买咖啡、看电影等,而是为了数字世界里一整个的虚拟经济生态,在未来,这当中的各种活动都会创造出经济价值。
所以除了货币市场,我们也需要数字资产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由代币(TOKEN)来标志价值,进行确权、授权,相当于数字通证。
其中,代币又分为同质化(FT)和非同质化(NFT)。FT不是独特的,比如不同地区的一瓶同品牌批次的矿泉水,可以进行互换,因为重要的是它们的价值而非独特性。相反,NFT具有独一无二的属性,比如知识产权的确认就特别需要用到NFT。
这些东西目前已经运行了多年,Coin、FT运行了10年,NFT也有了3~4年的经验,技术上已经准备好了大规模使用。靠这三个东西,一个虚拟经济体就得到了闭环。
于是新世界进一步铺垫好了。
新世界
上世纪PC互联网时代,我们连接到数字虚拟世界,靠的是打开浏览器,点击进入一个www网址,就是所谓的“上网”;一旦把电脑合上,再想上网还得重复一遍。但到了智能手机时代,我们不再是以这种形式上网,而是通过各种APP比如微信、微博“在线”。
未来,结合VR头盔、AR眼镜或者说MR这种混合现实的设备,我们将走进一个3D仿真环境里,也就是元宇宙,这时候就变成了“在场”。
当然,现在的应用场景大部分还很糙,等到带宽、存储、算力增强到一定程度,“在场”的体验感、沉浸感会足以以假乱真。
元宇宙这个新世界会是怎样的架构?我试着分了几层:
第一层是物理层。包括AR、VR、MR、XR等各种硬件设备,作为我们现实世界与元宇宙的接口。
第二层是数据层。其中计算、存储和传输能力非常关键,毕竟元宇宙就是一个由数据搭建起来的数字世界、虚拟世界。
计算上,如果要支撑每个人VR、AR等设备的3D实时渲染,按英伟达的评估,算力必须提升100万倍,而按目前的发展速度,这大致得等到2035年才能真正来临。存储上,如今因为短视频,存储、计算的需求直线飙升,整个中国的数据中心80%的存储已经由抖音、微信、快手等短视频互联网平台所用,同样需要飞跃的提升。传输上,现在我们还在5G阶段,但要全面开启的元宇宙,6G都不一定能够负荷。
第三层是算法层。
一方面,我们需要大量算法来帮助开发、生成内容。这其中包括数字孪生的技术,像是英伟达的Omniverse平台,可以为现实世界的各种事物制造数字镜像;也有数字原生的技术,像是游戏引擎,在元宇宙里无中生有;还有虚实相生的技术,在虚拟世界里3D仿真、测试,最后回到现实世界3D打印出来——后面我们会从几个案例更具体看到这些算法的应用。
另一方面,要想建立一个十亿人的元宇宙,门槛一定要够低,就像80岁老太太当初适应微信一样,不需要学太多东西,一样能畅游元宇宙,比如有什么新想法告诉AI,AI就能帮她实现。
举个例子,现在靠英伟达的Omniverse,很多年轻人已经可以随自己喜好自由生成虚拟人。运营虚拟人需要本事,但做出一个虚拟人现在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了。而且它是开源的,个人、企业版都有——所以话说回来,现在大家对虚拟人的投资要慎重一点。
所以我特别想说:在元宇宙里,不仅仅是区块链找到了自己终极的应用场景,AI也找到了它的最大价值,就是AIGC,用AI来写代码、生成内容。人工智能固然很强大,但之前AI的商业模式一直不清晰,所有大的独立AI公司都缺乏一个好的价值变现的模式,而现在元宇宙填补了这个想象的空缺。
第四层是应用层。有了各种开发工具,我们可以结合出各种各样的应用,用于数字化生存和生产。
第五层是激励层,也就是刚才说的的经济/金融机制。
第六层是治理层。元宇宙一定不是公司制的,就像扎克伯格说的那样,元宇宙不是平台或公司的,是无数中心化机构和无数个人共同参与构建的,应该是分布式的、去中心的、自组织的。
接下来,我分享几个有意思的案例。
艺术家卖“破画”
一个数字艺术家,用数字原生的方法做了一个艺术品,在指定的时间里进行拍卖。拍卖的规则是这样的:每个人可以对它进行认购,认购数额不限,最后卖出多少份,这个艺术品就分成多少份NFTs;然后每一份之间可以进行合并,合并以后就会变大。
最终,这个艺术品共卖出去了31万多份,超过28000人购买,总值9100万美元。
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第一次,一个还在世的中年人的作品能卖到9000万美元。过去都得是几百年前的艺术家的艺术品才能卖到如此高价。
而且,他卖的实际上是一个未完成的艺术品,因为每个人只相当于买到了艺术品的一部分。这个作品如果有朝一日要“完成”,需要所有人共同参与,把所有NFTs聚集在一起。那么这个艺术品可能永远都没有最终形态,持续变化,因为合并到后来,它会越来越值钱,一直来回交易。
宝马造“仿车”
另外,宝马在英伟达的Omniverse虚拟计算平台上设计了新的汽车。其中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先在虚拟世界数字化,然后用一套算法,3D建模、3D仿真、3D测试,在元宇宙里模拟好了,再拿到线下生产。往后的迭代,也都在元宇宙里做。这个过程涉及极其复杂的模型,因为它真的对任何一个零部件的细节,以及零部件之间的关系,做到百分百的还原。
这件事的巨大意义在哪里呢?这代表着,制造业也开始用数字化的方法生产了,也就是工业元宇宙。以前的制造业,都是瀑布式开发,手工开模,然后让别人在真正的物理空间里测试,完了以后实际上还是不精确,一台车从概念到批量生产需要数年以上,现在可能两个月。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
耐克制“假鞋”
除此之外,耐克也花了2.5亿,专门收购了一家公司生产数字运动鞋。奢侈品品牌也开始进入到了元宇宙,而且在这方面,奢侈品品牌往往是最积极的。我问过他们的想法,答案很简单,因为奢侈品品牌本质就是引领潮流。所以只要嗅到一些趋势,就必须迅速跟进,不然就丢了奢侈品的根。
不久前,就连无锡惠山捏泥人的公司、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也都来特意来找我,探讨他们能在元宇宙里干点什么。
说实话,过去我推广区块链有8~9年时间,但大家普遍“事不关己”的样子,今天元宇宙这样的热潮是从来没遇到过的。元宇宙确实给我们打开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元宇宙疯狂不疯狂?
元宇宙疯狂?不疯狂元宇宙疯狂不?疯狂
结语
总的来说,接下来我们能怎么参与元宇宙,我总结了4个方面:
(1)工具开发;
(2)平台建设;
(3)应用提供;
(4)内容创作。
元宇宙最后究竟会长成什么样,其实有一个分歧:有人说,它是一个更辽阔、更虚拟的下一代互联网,而它本质依然中心化——但我们作为区块链从业员,相信它必然会是在区块链技术下,成长为一个去中心化的数字世界。
试想,区块链发展到今天,每年有高达十几二十万亿美元的交易发生,它到底是谁创办的,甚至TA今天是生是死都没有人知道,没有董事会、没有员工、没有专属服务器,但它平平稳稳、安安全全地运行了10年时间,没有出过一笔错账。没有任何人在管理它,但同时所有人又在运维它。
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能像它这样有生命力?
转自:肖风
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民政部登记的国家一级组织——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批准成立)
COPYRIGHT©1997-2017 主办: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工作委员会(CMCA-MCC)【可信网站】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工信部1号楼8层 秘书长单位:物链芯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执行秘书长:元宇宙实验室(深圳)有限公司 Email :328807352@qq.com 联系电话:13366570151(微信)010-51055845
中文域名:物链芯.中国 物链芯工程.中国 TC2017.org.cn 分布式存储.中国 央链.中国 京ICP备19012045号-1